全科医学论文引用怎么标注(本科论文引用怎么(3)

来源:中华全科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04:10:5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是血糖控制的重要靶点糖尿病患者不仅控制血糖水平的达标,而且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达标,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是血糖控制的重要靶点糖尿病患者不仅控制血糖水平的达标,而且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达标,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处于合理达标范围

对糖尿病人来说,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变得平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血糖的控制也比较平稳。 如果能控制这种平均血糖值,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就会大幅降低。 《英国医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1%,出现眼部并发症的概率降低19%,心力衰竭发生风险降低19%,因微血管病变截肢或死亡的可能性降低43%。 这些数据表明,积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维持糖化血红蛋白稳定达标,对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我们必须有不同人群分级管理的概念。 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一般在7.0%以下,针对不同人群,可根据具体情况更严格控制或适当放宽标准。 对于新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不严重、仍无并发症、无心血管病、预期寿命长的患者,制定更严格的糖化血红蛋白标准,一些可控制在6.5%以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风险较大,在如果严格控制,反而有可能增加健康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通常不需要频繁测定,2~3个月测定一次就足够了。 因为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的情况下会产生反应,所以这个测量也不受饮食的影响,没有必要保持饥饿。 因此,建议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稳定达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稳定控制血糖,以保持健康,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怎样测量血压才准确?

血压测量方法不正确,影响服药,影响健康。 测量血压应该注意什么?

血压稳定者,血压控制稳定且符合标准者,无需特别增加血压测量次数。 每周测定1-2次即可,早晚各测定1次。

早上:起床后,最好选择服用降压药前、早餐前、排尿后。 此时血压测量比较准确,且在一定时间测量坐位血压。

晚上:建议晚饭后、洗澡后、服药后进行【就寝前】的血压测量。

初诊和血压不稳定者,首次诊断为高血压,血压不稳定或血压不达标者,应增加测量次数,随时调整降压方案,控制病情。

建议1 :每日早晚各测一次血压,早上时间选择6-9点,晚上时间选择18-21点。 并每次测量2~3次取平均值,连续测量7天,以后6天的血压平均值作为参考。

建议2 )对于因特殊原因不能连续测量7天的患者,至少连续测量3天,以后两天的血压平均值作为参考值。

是左手还是右手? 一般左右手臂测量值相差不大,初诊建议测量双侧手臂血压,单侧高度约5~10mmHg即可正常,无需担心。 双侧收缩压相差20mmHg以上需注意,建议四肢血压测量,排除主动脉疾病。

测量血压选择座位吗? 站位? 还是卧位? 1、测量血压最多采用坐位和卧位,但这两者测量值相差不大。 坐位和卧位对收缩压影响不大,坐位时舒张压升高约5mmHg,但问题不大。

2、请勿跷二郎腿或跷二郎腿。 测量血压时跷二郎腿、跷二郎腿,收缩压会上升,请注意这个。

3、站位。 部分患者因特殊原因只能站位测量血压时,血压低于卧位。 收缩压比仰卧位低5~8mmHg,舒张压低4~6mmHg。

测量血压要服吗? 测量血压无需服,但必须保证手臂,衣服被遮住会影响测量结果。 特别是冬季,患者穿的衣服较多,血压测量不便的,应找一个温暖的室内环境,露胳膊、里面穿薄内衣,进行血压测量。

测量血压正确姿势测量血压时上臂位置应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卧位或坐位均可。

上臂位置低于心脏水平时,测量值会变高。 上臂位置高于心脏水平时,测量值较低。

卧位时,要测量准确的血压,请在手臂下方垫上小枕头或衣物,使手臂与心脏水平一致。

其他特殊情况1、双侧上肢不适合测量血压时,可测量下肢血压。 将袖带绑在小腿下端,拦截足背动脉,大部分患者可以测量踝部血压。

2、对于严重心动过缓患者(心率(40次/分) ),减慢气囊放气速度。

3、对心律失常患者,应多次进行测量,减少误差。

更多健康科普留言,请关注@杏林锺声

每天分享一点健康小知识,保护你的健康!

长期吃阿莫西林会怎样?

药不是保健品,也不是零食。 不管有多少,都不应该满不在乎地喝两粒。 否则,到真正需要的时候,什么效果都没有,会很麻烦的。

文章来源:《中华全科医学》 网址: http://www.zhqkyxzz.cn/zonghexinwen/2022/1213/563.html



上一篇: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具体要求
下一篇:一个家长能把孩子逼到什么程度(全科医学论文

中华全科医学投稿 | 中华全科医学编辑部| 中华全科医学版面费 | 中华全科医学论文发表 | 中华全科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